2025年6月20日,我院2024级哲学硕士研究生“人工智能的哲学意味”主题读书报告会在立言楼A630成功举行。本次报告会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哲学问题,以及这些技术对人类社会、伦理和认知方式的影响。报告会由黄兆慧老师主持,颜中军、温航亮、汪隐峰、龚超老师到场指导,2024级哲学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。陈美蓉、黄婉怡、徐乐宜、段淑亮、李一凡五位同学围绕本次主题进行了论文汇报。

陈美蓉以《AI“复活” 逝者技术引发的伦理失范和边界重构》为题,从汉斯・约纳斯的哲学思想出发,深入分析了 AI “复活” 逝者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失范问题,并探讨了如何通过边界重构来应对这些挑战。
段淑亮以《圣人有情:王弼伦理观中的体用思想》为题,探讨了王弼圣人有情论中的体用思想,以 “神明自备” 阐释 “体”,以 “应物无累” 阐释 “用”,最终以 “性其情” 实现体与用的统一。

李一凡以《虚拟亲密的责任边界:AI 伴侣责任主体的构建》为题,从科技哲学的角度出发,以《恋与深空》等虚拟恋爱类 AI 应用为研究对象,深入探讨了 AI 伴侣如何构建亲密体验,以及这种技术亲密关系所引发的伦理问题。
黄婉怡以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污染与社会伦理》为题,探讨了人工智能数据污染如何影响个人和社会。
徐乐宜以《人工智能情感的异化》为题,提出 AI 情感是技术拟像,与人的情感存在根本差异;同时揭示了人工智能情感异化的风险,并指明了人机和谐的路径。

汇报结束后,老师对五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详实点评,既肯定了同学们在准备工作、问题提出及思路构建上的努力,也指出了论文撰写中存在的不足。颜中军老师强调,撰写学术论文应着力构建基于问题意识的逻辑结构,避免单纯依赖人物或时间线索展开论述;温航亮老师指出,对待知识不仅要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,需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原理;汪隐峰老师建议,学术研究应从细微问题切入,避免因问题过大而陷入无解困境。最后,黄兆慧老师作总结发言,希望同学们多参与学术活动,拓宽阅读范围与学术视野,紧跟学术前沿。至此,本次读书报告会圆满结束。
(一审:谭思程,二审:宋劲松,三审:唐小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