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,筑牢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根基,近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30余名思政课教师奔赴山东省曲阜、枣庄、临沂等红色教育基地,开展了为期6天的“传承沂蒙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”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。实践调研团一行深入孔子故里曲阜,枣庄铁道游击战纪念馆,临沂红嫂及沂蒙六姐妹的家乡等地进行学习考察,并边走边悟、边看边讲,开展了9场“移动思政课堂”理论宣讲和视频拍摄工作,通过实地探访、沉浸体验和现场教学,深入挖掘各调研地点的精神内核,为思政课堂注入鲜活资源。
探寻儒家思想源头 厚植文化自信根基
8月5日,实践调研团抵达孔子故里曲阜学习考察。在明古城开城仪式中,钟鼓齐鸣、佾舞翩跹的庄重场景,生动呈现了礼乐文明的传承脉络;孔庙的历代碑刻与建筑规制,系统展示了“仁政”“德治”思想的政治智慧;孔子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,则通过周秦礼器、汉唐典籍,凸显儒家“大同”理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远影响;孔林的家族墓群,以无声的碑林诉说中华孝道伦理的连续性。这些内容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,德法教研部教师们认为,必须将儒家“以人为本”“和谐共生”的理念融入教学,引导学生在文化溯源中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。许浩博士、吴璇博士作了关于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的移动思政课堂宣讲。


重温游击烽火岁月 淬炼坚韧斗争品格
8月6日,实践调研团奔赴枣庄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学习考察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前是薛城老地标铁道游击队纪念碑,两侧的将军碑廊共有23块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为铁道游击队题写的碑文,加上后记共24块。纪念馆以老式的蒸汽火车头作为整体造型,内设抗日烽火燃鲁南、初露锋芒显身手、铁道飞虎出奇兵、凝聚力量同抗日、沙沟受降载史册、红色基因代代传等6大主题展区,结合实物与科技手段还原历史。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内,复建了抗战实景街区,复原义和炭场、正泰国际洋行、大兵营等历史建筑,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可感、可触、可参与的研学体验。概论教研部教师指出,将把铁道游击队这种“人民战争”的生动案例融入教学中,阐释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、以弱胜强的斗争智慧。管桂翠副教授以“沿着铁轨的印记”为题作了“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”移动思政课堂宣讲。



感悟孟良崮战役精神 砥砺初心使命担当
8月7日,实践调研团登临临沂孟良崮。1947年5月,陈毅和粟裕指挥着华东野战军,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号称“五大主力之首”的国民党“王牌军”整编第74师,一举粉碎了蒋介石对山东重点进攻的战略图谋,对扭转华东及全国战局、实现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、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出击乃至新中国的成立起了重要作用,此战役也彰显着党和人民生死与共的磅礴力量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内设5大主题展厅,动态沙盘重现了解放军“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”的战术奇迹;“重走胜利路”实景行军环节,体现了战士们在缺水少粮条件下浴血奋战的坚韧意志;“沂蒙六姐妹”架起人桥支援前线的雕塑,再现了人民群众全力支持解放军夺取胜利的动人场景。正是“党群同心、军民情深、水**融、生死与共”的沂蒙精神,铸就了孟良崮的胜利丰碑。电影《沂蒙六姐妹》中,红嫂们纳鞋底、抬担架的镜头引发热烈讨论,纲要教研部教师一致认为,这些素材将为教学课堂提供鲜活案例,更好将沂蒙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中。韩平副教授结合孟良崮战役作了移动思政课堂宣讲。


学习红嫂大爱情怀 升华立德树人境界
8月8日,实践调研团深入红嫂家乡山东沂南,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。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、系统介绍“红嫂”的专题纪念馆,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,“火线桥”创始人李桂芳、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第一人明德英等事迹展陈其中。沉浸式剧场《打县城》还原了普通农妇舍生忘死传递情报的惊险历程,彰显了“最后一口粮做军粮,最后一块布做军装”的奉献精神。通过调研学习,教师们深刻体会沂蒙精神的精神内涵,并围绕“如何将红嫂群体感人事迹转化为育人资源,如何将沂蒙精神融入教学”等问题展开研讨,提出要引导学生理解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”的深刻内涵,培育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。唐小芹教授、许浩博士、李怡博士围绕“传承沂蒙精神”这一主题,结合有关事迹作了移动思政课堂宣讲。



纵览中华文明长河 深植家国情怀
8月9日,实践调研团在返程前专程赴临沂博物馆开展考察学习。临沂博物馆2020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,集中体现了临沂文化特色。馆内陈列有三个馆区,分别是北城新区馆区、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和孔庙,馆藏文物7万余件(套)。其中,“史前文化”展厅,蛋壳陶高柄杯、镂空陶器印证了东夷文化“精于工巧”的文明高度;“汉画像石”长廊中,车马出行、庖厨宴饮等场景生动还原汉代临沂“琅琊名郡”的繁华气象,凸显了齐鲁大地“礼乐兼备”的文化特质;“红色沂蒙”革命文物展区更以《沂蒙山小调》手稿、支前独轮车、地雷战器具等300余件实物,系统呈现了沂蒙精神从历史积淀到革命淬炼的升华过程。教师们一致认为,要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运用起来,继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。凌应生副教授、唐佳海副教授围绕“红色沂蒙”作了移动思政课堂宣讲。

此次山东之行,实践调研团踏寻五地足迹,贯通千年文脉。在曲阜触摸礼乐文明的脉搏,于枣庄重走铁道游击的烽火之路,在孟良崮体悟军民同心的伟力,向红嫂致敬奉献担当的赤诚,至临沂博物馆纵览文明传承的史诗。六日调研,既是对沂蒙精神“水**融、生死与共”内核的深度解码,更是一场“从历史走向未来”的沉浸式党性锤炼。教师们在接受精神洗礼的同时,纷纷感叹,必然将此次成果融入未来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,引领学生深入了解四史,坚定四个自信,坚定理想信念,以思政教学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。 一审:曾思妍,二审:刘图其,三审:唐小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