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提升学生思政类短视频创作能力,激发青春力量与理论传播的碰撞活力,6月30日下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“思政大讲堂”第45期在立言楼3-2隆重举行。讲座以“给理论插上青春翅膀——思政类短视频创作‘编·导·摄’三部曲”为主题,由湖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5届毕业生李星融主讲。本次活动由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唐佳海主持,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中心主任岳梅、2023级思政专业暑期社会实践指导老师、2023级思政专业本科生参加。
▲讲座现场
岳梅围绕思政类短视频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要求展开讲解,她从活动特点切入,系统梳理了团队组建、内容选择、形式创新等关键环节:在团队配置上明确人数要求;内容创作需紧扣大学思政课教材章节,建议以“小切口”挖掘主题深度;拍摄层面建议采用片段式拍摄手法,强调作品需兼具吸引力与亲和力,通过提升点击量来增强作品竞争力。此外,她还详细说明作品提交的具体方式与格式规范,为学生搭建起清晰的创作框架。
▲岳梅主任发言
主讲人李星融结合自身丰富的参赛实践,系统分享了创作思政类短视频的实战经验与关键要点。他首先强调,透彻理解并严格遵守赛事要求是成功的基础,参赛者必须认真研读主办方文件,特别是在选题方向、视频时长、附件提交等核心规定上,务必做到准确无误、严格执行,避免因规则疏漏影响作品有效性。 围绕“大学生讲思政课”这一主题,李星融从内容制作的“编、导、摄”三个核心环节展开深入分析:“编”是内容的灵魂,他着重说明优秀脚本的核心作用,指出创作必须在保证政治立场正确和思想内涵深刻的前提下,积极采用贴近青年学生的表达方式和叙事风格,并建议选题可结合地方特色、学校文化以及专业背景,以增强作品的独特性和吸引力;“导”环节注重组织协调,涉及团队分工协作、挑选合适的出镜人选、选择契合主题的背景音乐等关键工作,他特别提醒要科学安排拍摄进度,为后期剪辑留出足够的时间;“摄”是实现创意的技术保障,针对学生团队设备条件有限的情况,他详细讲解了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提升视频质量,分享了包括使用稳定设备保证画面平稳、选用合适话筒或后期处理确保声音清晰、以及注重画面构图完整美观在内的一系列实用拍摄技巧,这些具体建议获得了在场同学的热烈反响。为了加深理解,李星融选取了多个优秀成片实例进行细致拆解,通过逐帧分析其镜头运用、叙事手法、转场技巧和剪辑节奏,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生动的实战学习,使抽象的拍摄剪辑要点得以直观呈现,有效提升了大家对高质量思政短视频制作过程的把握能力。
▲李星融主讲
最后,唐佳海作总结发言,他鼓励同学们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结合,踊跃参与相关赛事,以青春视角讲好思政故事,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短视频创作中焕发新活力。
▲唐佳海发言
此次讲堂为学生提供了从政策解读到实操技巧的全方位指导,助力同学们在思政类短视频创作中找准方向、突破创新,推动思政教育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青年生活。

▲讲座现场
(一审:岳梅,二审:黄爱英,三审:刘正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