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7日至8日,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20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召开,本届年会主题为“解与构——面向下一个十年。”本次会议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、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,中山大学哲学系承办。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各个高校以及社科研究机构的25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。
汪隐峰博士在论坛上作了题为《自欺为什么是错误的?——基于海德格尔“本真性”观念的一项考察》的主题发言。在东西方哲学传统中,人们通常认为自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,甚至倾向于将自欺置于道德败坏的核心,而主张“毋自欺”。哲学家倾向于承认自欺“完全落在了道德领域的中”,并且“自欺往往是不道德的,会导致更多的恶。”但自欺与道德的关系却并非显而易见,自欺在何种意义上破坏了道德的要求呢?当我们说自欺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,这有两种可能:自欺就其本身而言内在地就是不可接受的;自欺就其后果而言是不可接受的。我们将逐一考察这两种论证自欺的道德责任的方式与困境,并主张第三种解释:基础的解释。
肖蓉博士在论坛上作了题为《汉娜·阿伦特思想的“决断主义批评”之反思》的主题发言。她认为,一般而言,决断主义思想家(例如施米特与海德格尔)强调行动之开端的“无端性”,在批评者看来,这充满了任意、专断、非理性的色彩,并与纳粹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阿伦特是决断主义和纳粹主义有力的批评者,然而吊诡的是,她恰恰被某些批评者(乔治·凯特布、马丁·杰、理查德·沃林等人)指责其思想(与其老师海德格尔一样)同样蕴含着浓烈的决断主义色彩。但这种指责错认了阿伦特思想中所谓的“决断性因素”——其实不是盲目的、非理性的意志主义,而是对规范的反思性态度。并且,阿伦特通过诉诸共同行动以及将判断力纳入到自己的政治哲学,从而避免了滑向决断主义的危险。